什么是水土保持区划?6
发表时间:2021-12-14 17:11 水土保持区划 水土保持区划目的和任务 水土保持区划目的是为分类分区指导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其任务是在调查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特征、防治现状、水土保持经验、区域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要求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分区生产发展方向、水土保持防治途径、任务和措施部署。 水土保持区划原则 区划的原则是由区划的尺度、目的及区划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1)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 水土保持区划遵循区域分异规律,即保证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指标反映。自然环境条件是水土保持区域特征和功能特征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大尺度范围内,某些区域内其总体的自然条件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其他一些自然因素的差别(如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使得区域内自然社会条件、水土流失类型及水土保持功能、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一分区内,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应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同一分区内对水土保持的功能需求及生产发展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做到区内差异性最小,而区问差异性最大。 (2)以土壤侵蚀区划为基础 土壤侵蚀区划属于自然区划,它是不考虑行政区界和社会经济要素的,一般均按水土流失类型如水蚀、重力侵蚀、风蚀、冻融侵蚀划分。 (3)按主导因素划分 水土保持区划的主要依据是影响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应从众多的因素中寻找主导因素,以主导因素为主要依据划分。水土保持区划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不同地区各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其中往往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突出主导作用因素才能反映水土流失治理的本质。 (4)自然区界与行政区划相结合 水土保持区划应首先考虑流域界线、天然植被分界线等自然区界,同时充分考虑行政管理区界,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二者综合考虑,尽量保证地貌类型的完整性。 (5)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在进行区划时应由上一级部门制订初步方案,下达到下一级部门,下一级据此制订相应级别的区划,然后再反馈至上一级,上一级根据下一级的区划汇总并对初步方案进行修订。这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多次反复修改最终形成各级区划。 水土保持区划内容 (1)区划指标 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征筛选确定划分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自然条件地貌地形指标(大地貌、地形);气象指标(年均降水量、汛期雨量、年均温度、≥10%的积温、无霜期、大风日数、风速等);土壤与地面组成物质指标(岩土类型、土壤类型);植被指标(林草覆盖率、植被区系、主要树种草种等)。 ②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密度、人均土地、人均耕地;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坡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人均收入、人均产粮等。 ③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类型指标、土壤侵蚀状况、土壤侵蚀强度和程度、人为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等。 (2)分区方案 根据区域大小确定逐级分区方案,当一级分区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应考虑二级以上分区,同时应明确分级分区界限确定原则(自然区界与行政区划结合)及各级分区的区划指标。一级区以第一主导因素为依据,二、三级区划以相对次要的主导因素为依据。 (3)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途径及总体部署 根据分区特征和分区方案,明确发展方向(土地利用调整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等)和水土流失防治途径(主攻方向)、措施总体部署、主要防治措施及其配置模式。 水土保持区划步骤 水土保持区划方法 区划方法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大类。 水土保持区划应采用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的区划方法,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对于较高级别的区划,采用自上而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于较低级别的区划,采用自下而上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即以目前国内外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如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HCM)等方法进行分区,同时参阅全国已有的区划研究成果,并结合地域一致性等原则对单纯定量区划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这样,既体现了多因子的综合比较分析,相互平衡,又克服了单纯数学方法所造成的分区过于分散、不符合区域划分原则的不足,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区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
|